

家庭关系一直是一张复杂而微妙的网,如何在横向的亲属关系里把握交往的边界是很重要的课题。
“亲疏有别”是维护家族系统稳定的关键,因此永远不要对兄弟姐妹家的后代太好。
图片
人际关系的分层结构
心理学家马克·L·纳普提出人际关系分层理论,该理论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如何随时间发展而形成不同的层次。
这些层次包括:
(1)亲密层:
最核心的关系,以深度情感连接和高度信任为特征。
通常包括家人、伴侣或多年的挚友,日常交流频繁,分享秘密、情感和价值观;
在出现危机时提供情感和实质性的帮助,也是个人支持系统的基石。
图片
(2)生活层:
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群体,互动基于共同活动或环境。通常包括同事、邻居、不太熟悉的亲戚和朋友。
具有互助性,提供日常便利或情感共鸣,关系一般因特定场景建立,影响着个人的社交环境和生活满意度。
虽然不如亲密层那样紧密,但有可能发展为亲密层。
(3)人脉层:
以互利或资源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这一层代表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那些不是非常亲密但可能在特定情况下提供帮助的人,如业务伙伴、行业联系人等。
特点是注重信息、机会或资源的共享,通过社交活动或职业性质扩展。低情感度,高工具性。
图片
(4)社交层:
最外围的浅层关系,互动短暂且形式化。
这是最外层,涉及偶尔的联系,如电话、社交媒体互动等。
主要是延伸社会影响力,满足基础社交需求的点赞/点头之交,遵循基本礼仪,没有个性化交流,甚至不知道对方全名和背景。
人际关系分层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人际关系的全新视角,把复杂的人际交往划分成了四个比较清晰的层级;
可以看出人与人的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样由内到外依次荡漾开,离中心越近的越亲密,越远的越疏离。
并且这种关系分层不是在简单地排序,里面包含着相应的情感投入程度和责任义务承担。
每个关系层的互动模式是特定的,最核心的直系亲属间可以是极高浓度的情感投入和物质支持,这种深度链接使个体生活更为稳固。
最外层的社交不需要负责彼此生活,按社会规范维持表面陌生关系即可。
图片
错误的情感投入与关系错位
如果把本该在核心层的情感模式错误挪到其他关系层级,会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造成关系认知的混乱。
图片
对兄弟姐妹家的后代太好就是一种“错位”,原先以为是看着长大的关系,小时候对你表现得亲密无间;
就过度投入了许多关注和支撑,但事实是代际距离越远,情感关系越稀释,你对他们的付出不一定能换来他们心中地位的变动。
到最后还是关上门过各家生活,自家人管自家事。
这不是因为他们是白眼狼,而是你的给予是把非亲密层的关系强行提到亲密层并按照亲密层的标准去施行。
对旁系后代的情感超量会让你产生不切实的期待。
图片
这种期待不是基于真实的关系基础,而是被过度投入的成本诱发的心理投射,你很难从中获得理想的结果。
图片
情感透支与亲属关系的适度边界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情感透支,它指的是:
在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中,个体因过度付出情感和精力而导致的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耗竭。
高期待和误解爱的语言是情感透支的常见原因。给旁系后代的资源多了,给自身配偶和子女的资源就少了,耗竭了情感,还两边不讨好。
图片
想要避免高期待带来的情感透支,个体需要明确关系层级,识别不同亲属关系的本质,持续认识核心关系与旁系关系的区别,然后适度参与支持。
无论如何,主要的情感资源总是要集中在亲密层,优先把心理能量投注在与你紧密相连的几个人身上;
在核心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再去处理其他层级的关系。
这种资源分配符合进化心理学的适应性原则(该原则说明心理和行为特征是如何通过进化过程产生并被保留下来)。
所以情感投入与关系层次是息息相关高度绑定的,有主次顺序有利于维持家庭系统的稳定。
现代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对兄弟姐妹家的后代采用“亲而不密,疏而不离”的方式,或许是一种对亲情更稳健的维护方式。
-The End -作者-山外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广东会娱乐平台1送18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